景田装饰 - 耽美小说 - 清和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483

分卷阅读483

    “不去。”朱高燧同是一身衮冕,随意拨开冕前垂下的玉珠,似因阳光太过刺目,眯起双眼,“父皇下旨给皇兄,孤不必凑热闹。”

斟酌片刻,孟清和认为,不接话最妥当。

“父皇赞兴宁伯聪慧机敏,遇事有谋略。孤也这样觉得。”朱高燧收回视线,道,“兴宁伯是聪明人,孤从兴宁伯身上学到不少,获益匪浅。”

“殿下谬赞,臣不敢当。”

“当得。”朱高燧笑道,“孤早年不喜读书,做事任凭心意,只图自己快活。多行鲁莽,尚不自觉。自遇到兴宁伯,孤回想以往,颇感汗颜。”

“殿下此言,臣愧受!”

“孤所言均发自肺腑。”朱高燧笑得十分真诚,“孤办互市,王兄领兵屯田,父皇重视起商税,许商人购买交趾土地,稳定西南诸州,一桩桩,一件件,都少不得兴宁伯。”

孟清和脸色发白,汗顺着鬓角滑落,不知是热的,还是被吓的。

今天的赵王殿下,明显不太对劲。

这是什么节奏?

表扬,提醒,亦或警告?

莫非是他最近风头出得太大?

看出孟清和很不自在,朱高燧略感无奈,“兴宁伯不必多想,孤只是偶发感慨,并无他意。”

孟清和擦擦汗,换成旁人,他或许不会多想,话是老朱家人说的,不多想成吗?不过,以他对朱高燧的了解,警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表扬的可能也不大,十有八--九是好意提醒。

他最近风头太劲,有国公爷在前,也挡不住旁人的目光。

一旦朝廷出兵草原,看他不顺眼的怕会更多。他倒是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反正被瞪几眼又不会掉块rou。可要是被盯牢了,隔三差五麻烦上门,着实是烦人。

惹不起躲得起,等回到南京,还是继续“养病”为好。再不成,草原开打,立刻上疏请求随军。排兵布阵不是专长,没多大本事,负责后勤总没问题。

况且,他也该回北疆了。

离开这么久,大宁三司的事仍是一团乱麻。天子将他留在南京,未尝没有让大宁布政使司尽快站稳脚跟的意思。

无奈,派去的官员不给力,吃香又太难看,尽出昏招。天子想让他们办的事,一样没办成,仗着皇令,和大宁都司掰腕子,得罪了朵颜三卫,随时有被壮汉们套麻袋的危险,更甚者,试图-插-手互市,掌管课税司,朝皇帝的钱袋子下手。

每每想到这里,孟清和都不免叹气。

分明一手好牌,却打成这个样子,该说能力非凡,果真奇葩?

今天朱高燧给他提了醒,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情总是要领。

天子是否会一不做二不休,另派人镇守大宁,暂时两论。低调点,避开眼下的麻烦才是根本。

当初,永乐帝下旨,令他居住北京,孟清和心中已有了计较。永乐帝重用他,信任他不假,可大宁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不迁都则可,迁都之后,再如之前一般,大宁都司一家独大,除了镇守,旁人的话一概不管用,问题就大了。

论政治-斗-争,朝堂经验,一打孟清和也比不上半个朱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永乐帝也是在保护他。

与其引来满朝-鞭-挞,不如提前交出部分权力。正如他想找机会把免死铁券上交,以退为进,未尝不是处理此类事的最好办法。

该庆幸朱棣没有大杀功臣的习惯,换成朱元璋,退到墙角,该收拾也照样收拾。

孟清和想了许多,明晃晃走神。

朱高燧知道他把话听进去了,也不在意,又看向高台上的朱高煦,神情微变。他没有说谎,能有今时今日,的确与孟清和有莫大关系。

如果没有孟清和出现,没有同他的几年相处,此事此刻,朱高燧不会心平气和的站在台下,仰望高台上的兄长。

朱高燧从孟清和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该他的,就是他的,谁也抢不走。

不该他的,日思夜想也没有用,绞尽脑汁,不过徒增烦恼。

朱高燧想得明白,所以,他才轻松,豁达。

日正时分,郑和王景弘等陆续登船。

朱高煦翻过酒盏,杯口朝下,清澈的酒水-泼-洒-在地。

海风从吹过,卷起-浓-烈-酒香,好似在祝福远行的船队,一路顺风。

最后一艘商船离港,朱高煦步下高台,对身旁文武并不热络,只有面对朱高燧同孟清和时,脸上才浮现出几分笑意。

看着身着衮冕的朱高煦,孟清和有些晃神,仿佛见到了年轻二十岁的朱棣。

只不过,比起朱棣,朱高煦身上还是少了些东西。或许是岁月的沉淀,也或许是塞外风沙的磨砺。但是,孟清和确信,只要朱高煦不会突然脑袋冒氢气,而是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他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大明的未来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没有了仁宣之治,或许是历史的遗憾。但能避免土木堡的耻辱,即使在史书上留下恶名,孟清和也甘之如饴。

回到下榻处,朱高煦和朱高燧换上常服,温热的巾帕覆在脸上,痛快的舒了口气。

放下帕子,朱高煦道:“才七月就热成这样,再这样下去,今年恐怕会有旱灾。听说河南山东等地有些日子没下雨了。”

“应天下辖州府上奏,已有蝗灾迹象,赈灾粮都存在府库里,难怪户部要叫着没粮。”

说完,朱高燧端起茶盏,咕咚咕咚,一盏凉茶下肚,火烧火燎的感觉总算好了些。

朱高煦眉头深锁,有些时日没回宣府,不晓得今年的粮食会不会丰产。北疆的军屯会不会受旱灾影响。临近秋时,鞑子会不会突然犯边。

坐在一旁,孟清和喝茶吃点心,不问到头上,轻易不开口。

“兴宁伯以为,若有旱灾发生,该如何应对?”

“啊?”孟清和嘴里还咬着点心,颇有些状况之外,“殿下,下官不通赈灾之事。当地事,当询问当地官员,方才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事事都靠中—央-下令,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还要地方官员做什么?

见孟清和独自吃完了半盘点心,朱高煦的视线不由落在手旁的瓷盘上,真那么好吃?

“京城地动,事后赈灾,夏司徒直言,多项举措都为兴宁伯提议,且果有成效。”

孟清和不语。

“孤也是担忧,近年水旱蝗灾频发,希望能集思广益,整理出最好的应对办法。”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