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田装饰 - 耽美小说 - 编辑部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9

分卷阅读19

    编辑也是考了很多次都没考过。这就是有没有考试技巧的问题了。

陆鸣鸿把那套考试神器还给吴纯钧收藏的时候,特夸张地千恩万谢,说自己“下笔如有神”,一定能考过。

吴纯钧看他一副十拿九稳的样子,也不担心,只是随口一问,“今年计算题考什么?”

“主题跟题库里的差不多,就是算定价、码洋、实洋,印张、书脊厚度和用纸费用。”

吴纯钧想了想,忽然觉得细思恐极,这要是让他不看书马上考一遍,他估计得挂,因为这些步骤他做得少,差不多都忘了。

吴纯钧连忙干咳两声,机智地转移了话题。

编辑考试之后,又进入规律的工作正轨。

陆鸣鸿开始接触校对工作以外的工作流程,比如过账。

“过账是什么?”好学生陆鸣鸿提问。

过账,百度上的解释是,根据已编制的记账凭证,将每项经济业务涉及的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的发生额,分别登记到分类账簿中开设的相应账户的过程。

这是一个财务术语,编辑要做的,是跟客户协调一些单据往来,然后提交给财务部门。

很多出版社是没有自己的印刷厂的,毕竟有门槛的,所以大多数都要委托给外面的印刷厂。每个社都会有几家长期合作的印刷厂的。

第十四条:出版单位委托所在地书刊印刷国家级定点企业和书刊印刷省级定点企业印刷图书、期刊,必须向承接印刷企业开具由新闻出版署统一监制的。

也就是说,出版单位要向印刷厂开具印刷委托书,简称委印单,然后才可以印刷出版物。

陆鸣鸿已经开过几次委印单了,在书稿终稿之后、正式印刷之前。上面有书名、书号、出版单位、印刷单位、印刷方法、装订方法、联系人等信息。

虽说委印单是出版社开的,但其实合作图书的印刷厂并不是出版社指定的,而是合作客户自己找的,所以很多时候印刷厂靠近的是合作方所在地而非出版社。比如有个湖南的客户,社里开的委印单就是湖南的印刷厂。第十四条还规定“出版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托印刷出版物,还须经本出版单位所在地和承接印刷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批准”。这份委印单还需要跑出版局盖个章,也是麻烦啦。

不过既然图书印刷需要出版社开具委印单,即表明是出版社委托印刷厂进行印刷,当然就需要由出版支付印刷厂费用,这就产生了账务往来“出版单位→印刷厂”。印刷费和纸费是图书制作成本,本版书自然是社里承担,合作书则是合作客户承担,这就产生了另一项账务往来“合作客户→出版社”。所以资金流动方向是这样的:客户打款给出版社,出版社打款给印刷厂,印刷厂开票给出版社,出版社开票给客户。编辑在这个过账的过程,一方面确定过账的金额,一方面沟通客户与财务部,收取、寄出相关票据。

吴纯钧啰啰嗦嗦地解释了一大堆,陆鸣鸿总算是懂了。

“有的客户会全部费用过账,有的就象征性地过一部分,财务能做账就行。”吴纯钧说。

钱打进来又打出去了,过多过少有影响吗?想到这,陆鸣鸿就直接问了。

“客户打进来的钱就算营收,过账多营收也会多。”

“可是钱不是又打出去了吗?这样我们也并没有利润呀。”还要浪费一些人力物力。

“这个我不大清楚,好像有个什么返税政策?总之过账多比少好,至少营收方面好看,现在大多数的出版社都转企了,营收压力也挺大的。”吴纯钧微微叹了口气,“本版书的制作周期长,收益自然也就慢,而合作书在进入出版社后的制作周期已经大大缩短,毕竟很多工作合作方已经完成,所以收益相对快。”

出版也是一门生意,就算很多合作书不讨喜,尤其是评职称的那些,但确实在收入这方面是有所贡献的。对很多出版社来说,还是挺大比例的一块收入。

陆鸣鸿沉默了。

出版一本书的流程其实是很长的,就是因为对于出版社来说合作书制作比较“不麻烦”,收益快而且没有发行的压力,所以每个社都有大量的合作选题。一个新人做合作书是可以的,还能学到一些东西,但一直做合作书就没法发展编辑的核心能力——选题策划与组稿。就算他能另外花时间去提升自己,但大量的合作选题还是会占据编辑的大量心力和精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四室其实是有点“奉献型”的性质了。吴纯钧想起了日本一部跟出版有关的漫画改编电视剧,里面有个编辑依靠炮制大量畅销品而保证了盈利,却损害了自己与作者的关系,曾经的编辑理想破灭,却以另一种残酷的方式成全了其他编辑,他的“保证盈利”让出版社有了培养作者、尝试冒险之作的底气。那一集的结尾真是黑洗白的神转折。

当然,这样生硬地对号入座是不客观的,发不发展,前不前进,到底还是看编辑自身足不足够努力。这个社会,还是会回报努力的。

吴纯钧看着对面的认真的表情,微微牵起嘴角,这里就有个努力的。

努力的人总是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陆鸣鸿走过一次过账的流程后,就开始跟其他书了。

这是一个系列丛书,有十二本,其实是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过的,客户向那家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打算稍微改编一下做二次出版。

这是很常见的做法,可以省下前面很多的功夫,对于新人编辑来说,也是条尝试策划的路子。同样的内容,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装帧甚至开本等方面的改动,给读者的感觉就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人选书还挺看重版本的。

一般做二次出版的书都是卖得不差的,改版之后再配合自己的营销,销量未必比原出版单位差。

[悦读-图书公司:这套书已经出版过的,没什么错误,可不可以直接出版?]

[穗城社-陆编辑:就算是出版过的,二次出版也要按照新书的流程走。]

[悦读-图书公司:可是我们老板打算下个月就出书。]

[穗城社-陆编辑:十二本呢,下个月来不及。]

[悦读-图书公司:所以说就不用看得太仔细,最要紧是快。]

[穗城社-陆编辑:责编是要对稿件负责的。]

[悦读-图书公司:内容我们也找人校对过的了,没问题。]

[穗城社-陆编辑:有没有问题我看过之后会判断的。]

陆鸣鸿的火气有点上来了,双方沉默了一下。

[穗城社-陆编辑:今年的CIP下得比较慢,下个月也不必一定能下来。]

[悦读-图书公司:那我跟老板说一下,麻烦你多催催。]

[穗城社-陆编辑:如果稿件做得差不多了CIP还没有下来,我会申请加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