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田装饰 - 高辣小说 - 水乡人家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65

分卷阅读1165

    “也许无关。”

盼弟道:“可是,真长得像韩大爷呢。三爷说是韩大爷在外留下的风流债。按日子推算,若是他在奉州做下的,正是上个月生。jiejie不也是在奉州怀上的么?所以我想会不会那晚……”

清哑道:“你别在外说。那件事尤其不能说。”

她语气郑重地叮嘱盼弟,怕盼弟嘴没遮拦,以至于引起什么风波。一是为了守口德,怕带累了韩希夷的名声;二是韩家有个谢吟月,郭家人远离她避嫌还来不及呢,哪能主动凑上去找麻烦。

盼弟道:“这我知道。”

嘴上说知道,心里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揣着这样一个秘密的真相,听见别人猜来猜去都不靠边,自己知道却不能说,可不急死人?

次日,冬儿派人从奉州送了一批混纺样布过来给清哑,有棉麻混纺、丝棉混纺、棉毛混纺、毛纺等,厚薄不一,软硬不一。

清哑便下了床,又命人将巧儿叫了来,姑侄两个设计了许多服装,主要是军装。有些是清哑以前设计好的,还有的是看到样布后新设计的。有挺括的毛呢大氅,将官们冬天穿的;有棉质的大裤衩和跨栏背心,是军士们夏天穿的;有混纺布做的春秋军装,腰部系带扣眼的皮带;有混纺料子做的带荷包短坎肩,配上长裤和筒靴,显得军士肩宽腰细腿长,特别劲健利落……

巧儿根据这些图样,带着几个女工连夜将样服赶制出来。

这批衣服很快通过林世子被送到宫中,呈到顺昌帝面前。

顺昌帝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这种军服了,之前清哑就献上过几件。他和林世子看后提出了一些建议,清哑这次都做了改进。顺昌帝和内阁阁臣、兵部官员、军中将领商讨了数日,定下大靖军服改革新计划。

这是军方首批军服改革,朝廷要保证品质。因为西北军工织造局刚建立,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无法独立完成这个任务,朝廷须得借用郭家和小方氏的力量;二来郭家和小方氏是皇商,郭织女对朝廷贡献很大,顺昌帝也有意让郭家赚军方第一单的利润。

于是,郭家和小方氏接到今明两年军方的纺织订单,上百万的销售额。

方初长吁了口气,总算这一步商业筹划初步实现了。

在奉州,小方氏和郭家是第一批将毛纺厂建立起来的商家。除了占技术优势、动工早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缘故就是迅速雇佣了一批优秀的织工。这要得益于去年赈灾时那个“以工代赈”的计划。

当时方家开展“以工代赈”耗费了许多银钱,根本收不回来。他也没打算收回来,他的目标就是女织工。那些家有擅长纺织妇女的灾民,和方家签订文书后,往方家交了多少混纺布,几天一交、质量如何,为人信誉如何……方初都让人做了详细记录。

今年一开春,第二批救灾粮食和种粮运过去后,方家就开始了正式雇佣,挑选了一批诚实优秀的女织工,连郭家那部分人工都解决了。而今年棉花的种植也是预先下定给农户的,所有功夫都做在了前面。

郭大有和郭俭进京后,一切工程都顺利进行,水到渠成。

郭家毛纺厂轰轰烈烈开张,引起八方关注,一时间,羡慕嫉妒的有,私下算计的更多。

睿明郡王便是其中一个。

睿明郡王得知小方氏和郭家接下军方订单的消息,总算体会到顺昌帝对他说的“若论其他,你或许强过方初。若论经商,十个你捆在一起也赶不上他”是个什么情形了。他在奉北忙得团团转,至今还没弄出个眉目来;这边,小方氏和郭家已经接了百万订单,开始生产了。

他忽然觉得很不安。

就像在慈善中心那次,郭织女请他先弹一曲,为赈灾义演做抛砖引玉,他不肯,结果被狠狠打脸。这一次,他仿佛预见到自己大张旗鼓涉足纺织业很不明智,下场会很凄惨。

第1181章荒诞的猜想

不行,他不能坐以待毙。

还有,他真的很眼红方家。

军方一百万的订单,以郭家和小方氏现在的规模和实力,很轻易能完成。混纺经营一展开,利润将滚滚而来,想想都令人疯狂。

睿明郡王搂银子搂习惯了,无法再像年轻时洒脱、拿得起放得下。

现在,银钱对他有致命的吸引。

郭家和小方氏以优厚的工价雇佣织工、采办原料,同行们也都纷纷效仿,睿明郡王这样的权贵则觉得受了连累。

人们常说“无商不jian”,但还有“和气生财”、“买卖公道”、“口碑”等说法。真正能传承下来的老字号,都很看重商业信誉,奖惩措施运用得当。就算想要提高利润,也不会明目张胆地克扣工人的工钱,以免让人才流失,也坏了口碑。他会运用高妙的手法瞒天过海、见缝插针,隐秘地达到目的。只是具备这种见识的商贾毕竟是少数,所以商场上不断有商家破产,又不断有人兴起,演绎着看不见的竞争铁律。

权贵经商和普通商贾的本质区别是:权贵们是凭借特权敛财,如何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来赚钱?高高在上的身份,与生俱来的优势,方便快捷的赚钱途径,都使得他们等不及按部就班。

睿明郡王前些年在盐茶行当都是赚大钱的,现在踏足纺织界,要他像方初这样以优厚的工价雇佣织工、采办原料,那个利润就太薄了,他根本看不上。他又不敢为所欲为。正如方初所料,若周围都是一个工价,只有他独立特行,压榨织工,别说织工会流失,他也迟早会被御史弹劾;原料方面,则没人肯卖给他。

他便谋算上了方初。

正打点回京,他又接到王妃的消息:曹侧妃九月初八没了,难产,一尸两命,睿明郡王痛不欲生,星夜往京城赶回。

曹侧妃是六月份随睿明郡王回京的,为的是参加郭家技术拍卖。因为肚子月份大了,睿明郡王特别珍爱她,不敢带她去奉州,恐路上颠簸受罪,将她留在京城待产,谁知那一别竟成了永诀。

方初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直觉曹侧妃之死不简单,就叫了方隐来问详情,因为方隐暗中盯着睿明王府的。

方隐道,他也觉得不对劲。

他将自己怀疑的疑点告诉了方初,并说他正在追查这事,还叫了张恒做帮手。

方初目光炯炯道:“照你说,要弄清曹侧妃死的真相,关键人物是为侧妃日常诊脉的林太医?”

方隐点点头:“正是他。”

方初道:“那就从他入手。”

方隐应下了。

两日后,方隐和张恒一起来回了方初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方初震惊道:“不可能!曹侧妃刚死,玉瑶长公主是八月二十三日凌晨生的孩子,韩大爷是八月二十三上午在奉州至京城的官道上捡的孩子,前后差了半个多月。若这多出来的孩子是曹侧妃生的,难不成他提前跑出娘胎不成?曹侧妃又怎会在几天前难产而死?”

方隐道:“这确实叫人想不通。我也是通过蛛丝马迹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