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田装饰 - 耽美小说 - 捡个将军做老婆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85

分卷阅读85

    夜有人守着。学子的进出有相当严格的管理。夫子与县学的工作人员们由单独的小门进出,一样也有人管理。

学校与寝室的管理模式,是耿秋提出的,他这也是采用了现代封闭学校的管理模式。而耿秋自己也在县学谋了个职位,做余明仪的助手。余明仪就相当是这个学院的校长,而他相当于是分管安全与后勤的副校长,至于教学,他有心也无力,除此之外还兼顾余明仪的师爷职位。所以余明仪每月还发三两银子给他当工资呢。

而县学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打杂的管理的厨房的等,这些人是花不了多少银钱的,最贵的就是四名夫子,每人每月要三到五两银子。而学子们也是一样要掏学费的,所以基本上能持平。当然了,要是收的银子不够花,就找县太爷要啊。

这个管帐收银子的人,余明仪还是特意让县太爷安排的人呢。他才懒得管理银钱,以免说不清楚,反正有他在,管帐的人也不敢做假帐,来贪墨,因为他还安排了耿秋来监督。

正式开课后,大家的日子是越发忙碌了,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好在县学还是安排了每月休假三天。离家近的学子正好可以回家休息玩乐一下,顺便也可以从家里带生活费用。当然了,离家远的学子家人也会在规定的日子给学子送生活费来,实在是穷的学子,余明仪当初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余氏基金会,这也是由耿秋提出来的。

余明仪把自己的男爵俸禄每年拿一百两银子出来,专门资助那些成绩好,但家里很穷的学子。当这样的学子考上秀才后,余氏基金会特别给三十六两银子的奖励,以供学子后续的学业。

这个时候,耿秋和余明仪都没有想到,这个余氏基金会,会在以后变成举国闻名的私人机构,进而影响全国,而它又会培养出多少寒门学子?又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荣誉?

☆、第58章旧人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半年,而县学也步入了正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耿秋功成身退离开了县学,转而替余明仪经营私产。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县生活,余明仪和周老爷都打算先在北县置些产业,周老爷置的产业也是记在余明仪的名下,毕竟在京城的产业和他以前的产业基本上都分了方氏及其儿女们。

余男爵要在北县置产业,县太爷相当欢迎,北县算是贫穷县,人少但地广,虽然多部分是山区,但山区也有山区的好处嘛,林子多,木材,木炭,山珍野味都多啊,并且大部分山头都价格便宜啊。

余明仪与耿秋相中了离北县县城不到二十里远的回水镇,这里有一条大江的支流,名叫回水的大河,大河两岸全是山群,却竟然连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码头都没有,这回水河北县居然一点儿好处都没沾到,反而经常受害。左岸就属于北县的范围,而这一边,地势相对较低,满是小山与沼泽地。回水河一涨水,附近的小山与沼泽地就会被水淹没。因此这里非常荒凉,只有几个小村子,零星的住着一些乡民。日子也过得很穷。

可这块地方相当大,遍布着长满了人高的杂草与荆棘等物的沼泽地,或者是连绵的小山丘,与远处的大山群间也隔着一条宽阔的河流,但这河面虽宽却非常浅,水刚没过膝头,河床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枯水季节时,甚至会干,或者水面不到小腿,这个时候,非常适合进山打猎。耿秋与余明仪都觉得这块地方不错,与阿昊和周老爷商量过后,决定就买下这块。

虽然这里算不上最好,但价格着实便宜。余家与周家在山南镇的资产并不多,两家也不过是各有一座宅院,几十亩良田,三两间小铺子。山南镇本就穷,他们这点产业能有多少产出啊,一年不过是二三百两的收入,除去花用,也剩不了多少。

周老爷为官近二十年,以前的产业都置在京城与近郊,那里无论是田还是铺子都非常贵,并且这些都交给了方氏打理,现在年年的俸禄,方氏都必得打发人来讨要,并且还得时不时的找理由要银子,因此他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闲银,能拿出来的不过是五百两银子。

而余明仪以前一向不知积蓄,居然才有二百两的现银,他那座在县学附近的新宅院,就花了近千两银子。本来盖房子只需要三四百两,可内里的装饰等,却花得更多,这还是周知府分摊了一半呢,所以他手头更窘困。两人一合计,这要是置良田,盘铺子,根本就不够用,稍微好些的田都要六七两一亩,上好的良田贵过十二两呢,县城里稍微好一点的铺子起码得五百两一间呢。这八百两银子,实在是太少了。

而这个地方一座小山头再加上附近的近百亩荒地,也才要三百两银子,因此余明仪拿着周老爷给的五百两,买下了一座小山包括附近的荒田。不过余明仪买下小山头后,手头上还有五百两的闲银,正好县学附近的新铺子修好了,一间三百两,耿秋趁机劝余明仪买下来,而且他拿得到内部价,五百两可是拿下了两间。这个铺子,耿秋觉得经营山货,粮油日杂都行。

而耿秋也同样买下来相邻的一座小山头,两家的产业相邻,互相间也有个照应。这三百两一花出去,耿秋和阿昊花光了手头上的积蓄。现在全家的生活,包括阿昊宁哥儿上学的费用,全靠家里的五亩地以及阿昊每月的三两银子与五十斤米粮,和耿秋帮余明仪做事给的三两月银了。

也就是说,他俩每月有六两的收入,这搁在普通农户家,简直可以算是大富人家了。但对于他们家来说,也就是刚够花,稍有富裕。每月能存个七八百钱到一两银子。更别谈有余钱去请长工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可是需要不少人手来开荒干活的啊。

在耿秋头疼没钱的时候,余家的山头边已经盖起了三栋相连的小房子,一栋是来做工的人住,中间的留下来让主子来查看时有个地方可以歇脚,现在多半是耿秋在住,最靠里的那栋就相当于是个仓库,准备以后储存这里的产出。这都是耿秋规划的。

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余家的小山头附近已经开出了近十亩的田,要赶上秋天之前种点庄稼下去。余家派了十多个人过来开荒垦田,这些人全是熟手,都是余家在山南镇上的老佃户与长工,余家做事一向宽容,这些人干活都很下力,而且来的除了一个女子,其他全是青壮男人。就连这个女人也是人高马大,力气不比男人小,一个人做十多个人一天三顿的饭食,还包括砍柴,麻利的很,居然还有空闲做点针线活。

耿秋说是管事,也没有天天住在这里,毕竟开荒不需要他盯着,这些人很自觉,干得相当不错。并且人家也是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