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田装饰 - 经典小说 -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在线阅读 -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 第282节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 第282节

    能在上面刊登一首诗、刊登一篇文章,那就是极大的风光!

    而答对十万个为什么的题目,也是另辟蹊径的一种名气,有的地方热衷,称答对的人是“奇才”,也有的地方言,能答对此题者,定然是有几分顾璋的聪慧。

    连中六元,还是在年仅十六的年纪,本就是聪慧至极的标杆,许多读书人都以“有几分顾璋的聪慧”为荣。

    就连刚刚进学的小孩,都会被父母叮嘱,或者求神拜佛:“若我儿能有顾大人些许聪慧,就心满意足了。”

    喜爱名气的又岂止是男子?富贵人家、书香世家,善读书思考的女孩们,小聚在一起,也是喜欢这个名声的。

    当时很荣耀,父母也为其骄傲,到处炫耀,不过这会儿态度却急转直下。

    姜富商黑着脸训斥自家庶女:“你一个女孩,眼看就要到待嫁的年纪了,怎么好去外面抛头露面,和那么多男子同处一室?”

    大夫人漫不经心地抚了抚茶盏,淡淡道:“这事情低贱,咱家又不需要你去种地,去学这些做什么?家里难道还缺你这口吃的?”

    连姜柔的亲生母亲赵姨娘都来劝,劝她不要去,和那么多男子混在一起去学东西,回来还怎么好嫁人?日后可怎么办才好?

    姜柔温顺地敛着眉眼,心里却不甘心。

    她不只是去学种地,也只有把那些题目当玩笑随意看看的人,才会这么觉得。

    她能透过那一个个“为什么”,看到问题后面庞大的、惊人的浩瀚世界,她甚至想赌一把顾大人的野心。

    虽然只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学校,正经参加科举的人都看不上,但半途补充的招生令,真的只是顾大人随随便便的想法吗?

    她知道顾大人用功绩请封母亲,更对妻子爱得赤诚热烈在报纸上宣誓,让妻子用荪白的笔名与自己合著出书,两人的名字写在同一排,在刚赤府更是男女都能进工厂挣钱,只凭本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姜柔心中有种隐隐的期盼,她想赌一把。

    即使赌输了,即使要赔掉一生也不后悔,她起码去见识过那个藏在一个个“为什么”之后的广袤世界,光是想一想就心生欢喜,日夜琢磨难以入眠的精彩世界。

    她知道爹想让他嫁给孙知府家三子,可她不喜欢,即使她没见过那人,也听说过他的名声,成日捉猫逗狗,不学无术,还流连酒色之地。

    听到父亲、嫡母,甚至她亲生母亲的话,姜柔不甘地微微抿唇,牙齿咬着嘴内的嫩rou。

    低敛着的眼睛里,涌动着波澜和复杂。

    姜柔微微屈膝行礼,柔声道:“爹娘,女儿觉得这亦是个机会,可助姜家向上。女儿身份卑微,难以做嫡子正妻,”说到这里姜柔眼眸暗了暗,哪里是不能做正妻?是家里见她貌美,只想着高攀联姻,从未想过给她找门户稍低些的好人家,“既然都是只能嫁庶子,或者嫡子为妾,女儿想,不如进京搏一搏。”

    姜富商顿时愣住,继而面上闪过思索的神色。报纸在京城最为盛行,肯定也有京中好男子答对,当官的都要政绩,若家中有儿子没科举天赋,也不是没可能送去学一学的。

    若他姜家有一门京官的姻亲,想到这里,姜富商的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定定地看向自家面容姣好的女儿。

    娇柔的小娘子伏小做低,柔软可欺,但抬起的眼睛里却有遮不住的野心。

    姜家人觉得这是攀附权贵之子的野心。

    只有姜柔知道,她在赌什么,她眼中野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那是比学校更远、更高的地方。

    一家家、一户户,都在演绎着截然不同、却又诡异相似的场景。

    即使新的招生令发了出去,即使与男子一样的出行费用由当地官府负责,但是最后走出来的女子,却比男子少许多。

    虽有人在前路照明,这条路依旧满是荆棘,让人走得艰难。走出来的人虽少,却拥有更坚韧、更迫切向上的灵魂。

    ***

    学校拔地而起。

    各地考生也陆陆续续来到京城。

    顾璋既然说了要用考试的方式选拔,自然要做到公平公正,面试这种有人为主观因素的方式,就不可取了。

    他做了一本小册子,又出了一张试卷。

    在各地想要入学的人都到了之后,顾璋将人召集起来,当着所有人的面道:“入学名额将由考试结果分配,不会因为有无钱财、家中权势、年纪大小,男女性别改变。”

    有科举在先,这种相对公平的方法,也没引起太多激动,只有姜柔等人,心中暗暗一喜,也许她们猜的真是对的。

    顾璋指着身边的一箩筐小册子道:“识字的一人来领一本。另外还有一张大的宣纸贴在墙上,册子里的学问都写在上面,我会安排人从早到晚念,不识字的可以反复听。”

    之后的考试,也会有人念题目,考试自己涂答题纸上的【1】【2】【3】【4】

    五天时间,如果连自己的名字,还有几个数字也认不清楚的话,那也没有入学的必要了。

    顾璋道:“只有五日时间学习,考试的所有内容,都在这本册子里,第一届会录取300人。”

    只有五日!

    原本还心中欢喜,对京城有些好奇的考生们,瞬间紧绷神经。

    好消息是顾大人说,所有的考试内容,只会出自这本册子里,有范围的内容,总归是让人安心的。

    “我们定会努力,不负顾大人所望。”

    “我,我们江陵府的人也都会好好学的!”

    总有热情开朗,长袖善舞的人的反应快,立马大声保证肯定积极努力学习,想给顾璋留下一个好印象。

    顾璋点点头,勉励了几句,便离开了,让考生们抓紧时间学习。

    他选择这样的方式,也是想选出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得快的人。

    听说顾璋发放了考试内容,朝中不少官员都好奇地寻来看。

    毕竟他们不太想得明白,为什么顾璋要通过“十万个为什么”来挑选弟子学生,分明很多颇有天赋,待官的举人和进士不是吗?

    看完之后,更是懵逼了。

    都是些什么,怎么和那些“为什么”一样,都奇奇怪怪的?

    为什么要去琢磨,匀速前进的马车里,人受到了几个力?

    “难道弄懂这个,能种出更多的粮食吗?”

    顾璋随口道:“弄懂这个种不出粮食,但也许能做出好用的农具,就比如我曾经做的龙骨车。”龙骨车、自行车、金家铺子里许多的玩具,甚至当初在面对匈奴投石车的时候,找出破敌的关键点,可都离不开物理。

    顾璋知道,顾璋不说。

    “原来是这样。”

    也有瞧不上的,怎么想都觉得是奇技yin巧,歪门邪道,劝说顾璋还是用正经的考题。

    顾璋:“……”

    用科举那套考题的话,读过书的识字的不识字的,那他还不如直接在待官的进士和举人里选。

    顾璋任性地表示,我的学生我做主!

    谁家收弟子学生,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收的?

    众人:“……”

    这能一样吗?你的喜好未免也太独特了!

    顾璋能感觉到,到底是不一样了。

    若他没有提女子入学这一遭,现在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着。

    还有反应过来了的古板官员,心中对女子入学依旧别扭得紧,很是抗拒,见缝插针地在顾璋耳边念叨:“女子应当在家相夫教子,学这些做什么,她们能学会吗?”

    顾璋呵呵一笑,撅回去道:“要不你也考着试试看,指不定成绩还不如那些女子呢?”

    “你、你!”

    “岂有此理!”

    明盛帝都听说了顾璋这话,有些不敢置信地招来顾璋问:“是真的吗?还是瑶光随口戏言?”

    他自认选拔的臣子都是顶尖人才,怎么会出这种事?

    这不可能!

    顾璋想了想道:“若您想知道,大可让文武百官都做了看看结果。”

    他也说不好,按理说朝中大臣学习能力都很强,但是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生物,有严重偏科的,也有擅长文不擅长理的。

    而且有的时候,一张白纸,反而在学习全新的东西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好,因为不需要改变和对抗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思维。

    历经千帆,已经对世间形成一套自我认识,并且极为自信的大臣们,最后结果他也难料。

    但是顾璋觉得,那些思想固执,性格古板执着的官员,也许真的考不过这次考生里部分女子,毕竟她们有最起码一科的天赋。

    明盛帝不知顾璋所想,但也好奇起来,顾璋用“为什么”选出来的人才,真的这么厉害吗?

    他通知六部,每部出十个人也来考这个考试。

    五天转瞬即逝。

    入学考试当天。

    顾璋出的卷子,分发到了每个考生手里,配套还有一张写满了【1】到【4】的答题卡。

    顾璋选择写入小册子的知识点不太难,但是考题却有些坏心眼的选择了书里的“易错题”

    考生拿到试卷一看。

    问:一艘货船在港口卸货,在卸货的过程里,下面四个说法正确的是()

    【1】货船所受浮力减小,将上浮一些,货船的“排水量”减小

    ……1

    看到题目的考生和六部官员,不少都傻了眼,再一看不小的题量,立马抓耳挠腮了起来。

    第137章 盛世来10

    知识点是一回事, 能不能理解,灵活运用又是另一回儿事。

    更别说时间尚短,好些人觉得把小册子里的东西背熟, 考试便不会难了,少有深究,多花时间背诵。

    在学堂读过书,考过科举的人尤甚。

    同样拿到试卷的明盛帝,还有未参加考试的官员:“……”

    有些官员擦了擦头上汗珠,幸好他们没去做这个题, 若是真的比那些学子、顽童都考得差,脸真的是丢大了!

    他们学了几十年的《大学》《论语》《中庸》这些学问, 可都没法用来回答顾大学士的问题,这不就和那些学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吗?

    旁观的人尚且觉得头疼, 参加考试的人, 也是抓耳挠腮, 脑子思考的速度压迫到了极点,逼迫自己不断地思考推论。

    顾璋没去管送进宫的那一批试卷,他在考场巡视、监考。